编者按:自2016年12月以来,我国有18个省市报道了人感染H7N9疫情,表现出病例增多、分布地区广、散发程度高等特点。陕西省在今年5月初也报道了4例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对家禽养殖、产品消费造成了重大冲击。为此,陕西省畜牧业协会记者采访了陕西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我校高玉鹏教授,就如何科学应对和防控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如何科学食用家禽产品,以及如何开展家禽健康养殖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摘要如下:
1.人感染H7N9病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记者问:
自2016年12月份起,全国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增多,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今年4月份,陕西省也报道了4例人感染H7N9病例。尽管许多媒体对人感染H7N9病毒都有介绍,但目前仍有许多公众不是很了解人感染H7N9病毒,甚至产生消费恐慌,你能不能通俗地讲讲这方面的知识?
高玉鹏:
H7N9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种组合。通俗地讲,是一种“杂交病毒”,科学上叫“重组病毒”,其基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野禽的基因,另一部分是从家禽H9N2流感病毒中获取的基因。至于这两种基因是在什么条件下、是在哪一个宿主“组合”成新的H7N9功能性病毒,目前还没有搞清楚。仅从索源方面讲,野禽提供了重要的基因来源,另外的H9N2基因来源则比较广泛,相对较为复杂。然而,目前规模化养鸡场均利用灭火苗对H9N2禽流感进行了免疫,在此前提下,要想从规模化养鸡场获得H7N9需要的H9N2病毒基因也较难。但是H9N2病毒感染水禽几乎则没有症状,因此,一般水禽养殖往往会有较多的H9N2禽流感病毒暴露缺口,这样,水禽就成为获得构成H7N9病毒中的H9N2基因的重要潜在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水禽多的南方地区易爆发H7N9病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北方,水禽很少,野禽也不丰富,尽管鸡很多,但H7N9病毒“重组”的条件比南方要差得多,故感染H7N9的风险自然也就低得多。
据统计,在2013年3月下旬我国首次在上海、安徽报道了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之前,全球共检出25株H7N9亚型流感病毒,均来自野鸟,从未在家禽中发现。目前,我国能检测到该病毒的地方主要是活禽交易市场等环境样本,家禽养殖场检出率极低,也从未在我省的家禽养殖场中检测出过H7N9病毒的病原阳性样本。
可以说,我国H7N9疫情首先是人感染了以后,才将矛头指向了家禽业,但目前还没有搞清楚H7N9究竟是怎么样传播的,是否与家禽业有关,可以肯定的是,H7N9病毒不是鸡直接传播给人的,而且人也不能直接传播给人。许多人因H7N9病毒感染人事件谈鸡色变,不敢吃家禽产品,实为不必要,缺乏科学依据。即便在全国消费者大群体中,个人卫生条件差异很大,也没有一个人因消费鸡产品而感染H7N9流感。
2.H7N9病毒不应该称为“禽流感”,更不是目前“禽的流感”。
记者问:
许多人,特别是有些疫病防控部门,习惯于将H7N9流感称为“禽流感”,而畜牧部门,特别是家禽养殖者则认为缺乏科学依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高玉鹏:
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讲:
第一,从科学上讲,H7N9流感不能称之为禽流感,原因主要有如下六方面:
其一,“人流感”不等于“鸡感冒”。国家禽流感参考近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检测到的禽源H7N9病毒,也与从人分离到的H7N9病毒不同,因为人源H7N9病毒基因产生了突变,或者说禽源H7N9流感病毒只有发生能使人感染的基因突变后,才能感染到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家禽,特别是鸡的H7N9流感病毒能直接传染给人,而且我国常年从事家禽产业的人尚未出现一例感染H7N9流感病毒者。也从这个意义讲,科学上还没有搞清楚能感染人的H7N9流感病毒是在什么条件下、何种机制发生的突变,“接触活禽就有可能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其二,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三个国际组织的专家代表与我国农业部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联合考察组,对我国H7N9流感病毒发生情况实际考察后认为,由于直接从事家禽生产的养殖者和服务于家禽生产的兽医人员无一感染H7N9流感病毒,因此建议使用“H7N9流感”或“H7N9病毒”的名称。
其三,目前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的基本特性不同于一般禽流感的流行规律,反而倒是很符合人流感的流行规律。养鸡集中的农村地区没有或几乎很少有人感染,而几乎不养鸡的地区、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现感染的人相对较多;有人甚至会说,人口密集的地方活禽市场风险很大,但许多地区报道的人感染H7N9病例是在区域活禽市场关闭后感染的,而且许多人就根本没有去过活禽市场,甚至感染前10天内(该病毒感染潜伏期)根本就没有与活禽接触。如果用人流感的常规感染规律分析这一现象——环境媒介,那问题就很简单了。
其四,就活禽市场本身而言,也有复杂的环境条件。活禽市场能检测到H7N9病毒环境样本,但这种环境是开放式的,包涵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鸡、鸭、鹅、鹌暾、鸽子、特禽、野禽,以及其他鸟类等等,禽类来源十分广泛,种类十分繁多,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如果将该环境作为评估H7N9病毒感染的风险指标,鸡本身可能是受害者,因为它的来源清白,不是感染源。
其五,已报道的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患者,很符合一般流感易感人群的特征——抗病力弱的老年人或有其他疾病的人群。
其六,H7N9感染者的索源很重要,但许多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前置设计了一个“伪命题”:那就是要想办法找出与鸡接触的历史。殊不知,H7N9病毒就是流感病毒,“空气传播”就是最大的传播媒介,只要有该病毒风险的区域,一切符合流感病毒感染的条件都有可能感染。这里,要清晰地告诉公众,家禽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严格地讲,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每一个人都有接触活禽、家禽产品的机会,只是时间期限不定罢了。
第二,告诉大家,农业部兽医局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明确谈到,研究表明:所有动物的流感病毒都能从千万种禽类的流感病毒中索源到,而家禽仅是禽类中极少的几个种类。就像科学界认为大约3/4的人类新现传染病病原均来源于动物一样,这些病原细菌或病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进化变异,当在稳定在一个物种上时,人们就称为某物种传播的疾病。例如人的某种流感、猪流感、其他动物流感等等。由此,我们认为,某种细菌或病毒一旦因故进入了大的“生态圈”,实际上已经不是病毒原来本身的问题了。索源或者以“源”(这里不是指局部感染的“小源”)来说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起不了多大的积极效果,甚至没有多大的现实性指导意义。关键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它进入“生态链”后的流行规律,并按照规律科学地切断传染链,进而有效防止扩散感染。目前,人感染了H7N9流感病毒,在不知其确切的流行规律情况下说成是人感染了禽的流感,这就像人感染了艾滋病,说成是人感染了“猴艾滋病”一样,即使是杀掉全部猴子、甚至野禽和家禽,对这些病的防控也不一定能起到决定意义,因为这是“无的放矢”。
第三,如果H7N9病毒季节性常态化流行,并冠以“禽”名,家禽产业很难正常生产,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大家回顾一下,我国从2013年3月份到目前人感染H7N9病毒情况,其防控的首要措施是关闭活禽市场。尽管目前还没有将人感染H7N9病毒与活禽市场划等号,但实际上已经划了等号,我们也不是否定该措施的积极作用,但有些地区以此延伸,将“活禽市场”演变为“活禽”,甚至认为只要是“活着的禽”都有问题,好像只有把家禽和鸟类全部杀了,人就安全了。社会形成了谈禽色变之势,产业备受灾难性损失,这无疑导致了养鸡产业不按家禽生产规律发展,而是跟着“H7N9流感病毒”散发的负效应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国家禽产业仅因此损失多达1000多亿元,占产值近20%;2017年家禽产业蒙受的损失可能更大。企业被迫关门、停产、破产的可能更多。
3.有无必要用应对SARS病毒的办法和心态应对H7N9病毒?
记者:
自陕西省今年4月下旬首次报道人感染H7N9病毒以来,有些公众,甚至有些感染区域由于不甚了解H7N9病毒,故有以应对SARS病毒的心态和做法应对H7N9病毒,是否科学?
高玉鹏:
H7N9病毒与SARS病毒的特性和流行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应对SARS的办法应对H7N9,既不科学,也没有必要,甚至起到很不好的社会负效应。因为H7N9的特点是高度散发性,十分低的感染率,人不传染人,这与SARS病毒的特性恰好相反。
H7N9感染率十分低的直接科学证据是:香港与内地专家最新研究表明,H7N9病毒尽管获得了对人感染率增强的基因突变,但总体感染率仍然十分低,具有很强的传染限制性。实践证据是即便是有些活禽市场H7N9检测出的阳性率较高,甚至有病例报道,但重复感染人的几率几乎没有,有些特定的高龄或患有其他疾病的特定人群,即便是感染了H7N9病毒,隔离了那么多与其密切接触者,却没有一个感染病例,H7N9病毒感染者的个例特征与SARS的“群体感染”特征是有本质区别的,但许多地方仍以SARS隔离那样做来应对H7N9,我认为结果只能是制造社会恐慌。再者,有些养鸡场即便是检测出H7N9病原阳性,但比率也很低,不是像H5N1禽流感那样,传染性很强,感染率很高,H7N9不具备一般禽流感的传染特性。诚然,流感病毒变异较快,以后能否改变这一特性则是另一科学问题。
4.H7N9病毒流行有何特点,公众与业界应如何应对?
记者:
H7N9病毒已经折腾了几年,能否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今后防控和家禽健康养殖提供一些借鉴?
高玉鹏:
一是H7N9流感季节性特别强。纵观2013年3月份到目前H7N9病毒感染人的特征,其流行的季节性比一般流感病毒要强得多。4年来,H7N9发生已成常态化,有些年份感染人多一些,有些年份感染人少一些,但不论哪一年,一年之内H7N9感染人呈现严格的季节规律,感染者相对较集中的时间段短则1个月,长则2个月,然后迅速减少感染个例。但今年较为特殊,从2016年12月开始,到今年4月底(我省感染者均在4月份)基本结束,延续了近5个月,关键的问题是气候条件异常,主要表现为去年冬季该冷的季节(如12月份)不冷,今春该热的季节不热,为H7N9流感传播奠基了较好条件。
二是极低感染率的个例感染特征,散发性强,无群发感染。截止目前,对人如何能感染H7N9没有科学定论,感染路径不清,诱因不清。
三是H7N9具有较强的感染限制性,通俗地讲,感染门槛较高,一般是抗病力弱的老年人群体。
5.人感染H7N9病毒区域的活禽市场检测到病毒阳性,相邻有多大风险?
记者:
最近,在H7N9病毒感染人区域的活禽市场,也检测到该病毒阳性率样本。有些人就认为该地区环境污染大,恐慌心理较严重,如何让这些人安下心来?
高玉鹏:
活禽市场检测到H7N9病毒阳性,不能说没有安全风险,但也不能无限放大。前面已讲,H7N9的传播的限制力很强。有学者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可以随风传播80公里,但在H7N9病毒感染或者发病的养殖场下风口,这种最容易进行空气传播的情况下,距该场40米外的地方就检测不到H7N9病毒了。因此,我们不能按一般流感的空气传播特点来推测H7N9病毒的污染风险,更不能无限放大这种风险。可以说,如果活禽市场检测到H7N9病毒,一般据此区域50米以外肯定是安全的,从科学上的角度讲,没有惊慌的任何必要。
6.应对H7N9流感,如何安全消费家禽产品?
记者:
由于对H7N9缺乏较科学的认识,有些公众因有H7N9病毒感染人,视乎有种谈禽色变,消费恐慌的心理,甚至有些超市外购鸡蛋还要鸡场的检疫合格证,请问,现在吃鸡肉、鸡蛋安全吗?如何安全消费鸡产品?
高玉鹏:
可以肯定的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家禽产品是完全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一是到目前为止,我省养鸡场中没有检测到H7N9流感的病原阳性个体,证明家禽养殖场没有受到H7N9病毒的污染,生产的产品无疑是安全的。
二是肉鸡出栏时,必须按规定经过产地检疫合格后,才能调运进入消费市场,产品肯定是安全的。更何况,从全国首例报道人感染H7N9病毒以来,没有一人是因为吃了鸡肉、鸡蛋感染H7N9病毒的。
三是流感病毒不可能通过鸡蛋传染,吃鸡蛋与感染H7N9根本无关。如果鸡患了病,它就往往不产蛋了,即便有极少量的病鸡产蛋,但蛋品质量是十分差的,与正常鸡蛋有明显的区别,一眼就能辨认出,不可能有人去买这种质量很差的鸡蛋。我从事家禽研究已经几十年了,从没有因H7N9流感病毒问题停止过吃鸡肉、鸡蛋。
四是如果有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家禽产品还是不放心,那么拿回家后通过烹饪、熟化,一切疑问均可打消。因为所有流感病毒对热的抵抗力都非常弱,60℃高温30分钟、或者100℃温度2分钟即可全部杀灭该类病毒。
五是消费活鸡也不可能有感染H7N9流感的风险。科学研究表明:与其他动物比较,在人畜(禽)共患病中,人与禽的共患病种类和概率是最低的。现在人感染了H7N9病毒,即便硬要与鸡挂钩,还必须增加必要的病毒“突变要件”才能实现,见到或抓到活禽就可能感染禽流感那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我们北方的鸡几乎都是室内笼养的,既没有和野鸟接触的开放式环境,也不是本身就有病的鸡。
7.家禽产业如何自律,进行健康养殖,保障家禽产业安全生产?
记者:
人感染H7N9病毒不应看做是鸡的事,但并不能证明家禽产业就没事了? 您能否给养殖场提一些建议?
高玉鹏:
一是生物安全必须从建场抓起。一个养鸡场能不能赚钱,场址选择与布局规划、饲养工艺等就能决定接近五成的作用。如果养鸡场建在生物安全没有保障的地方,就没办法抵抗外来像禽流感、新城疫等通过空气传播的对家禽危害十分大的疾病风险。另外,建场决定了工艺,特别是决定了能否实现全场或分区“全进全出饲养制”。如果一个养殖场长期不进行全进全出饲养,就会像“不倒茬的庄稼地,无法连续耕种”,就无法阻断一个进入养殖场的病毒传播生物链。
二是要针对性地研究适合于本场优化的免疫、用药方案。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即便是有些大型的养鸡场,很少进行优化免疫方案的科学论证,一味追求全面的“100%的免疫强度”。有些鸡场本来没有某种病毒,可能会通过“全面、广泛”的免疫途径而获得了不该有的“新病毒”。
三是要实实在在的实施“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略。道理都清楚,但往往是坚持起来就很困难。一个长期靠免疫、用药培育的鸡不可能获得高产。
四是一定要注意养殖细节。什么是科学养鸡,科学养鸡就是平凡的养殖操作和细心地去重复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比如,野鸟、老鼠等不能进鸡舍的细节管理问题;不漏死角的清洗、去污就能除去80%的病毒问题;病死鸡处理及死角粪污清除,阻断病毒传染连问题;进鸡舍的空气如何保障无污染的处理问题;种鸡引进的病源检测问题等等,要构建鸡场防护安全的体系,不能漏掉一个死角、忽视一个环节和细节,否则就会产生像饲料中限制性氨基酸的“缺口”负效应,其他环节做得再好也没作用。
五是要在改善养殖场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方面下大力气。每一个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必须因地制宜。薄弱环节的突破会产生生物安全重大的“正能量效应”,否则,其他正能量投入会因薄弱环节的负效应而大大冲淡。
六是从失败中找出技术革新的突破口。一个场鸡有病可能是常事,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没有从患病损失中“买”来有效应对措施的教训。
总而言之,现代家禽养殖,工艺、技术、管理等改进的重要集中表现仍然体现在家禽的健康问题上,没有家禽的健康,产品肯定不会健康,H7N9今天没有养殖场的问题,决不能等于未来的养殖场不会出现问题。家禽产业是一个永远朝阳的产业,今天市场不行不代表我们不行,明天市场好了但我们不能表现的不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强才能自救,自救才能自立,这对家禽养殖同仁来说,很是重要。